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8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小题1:诗的颈联上下两句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中各有哪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                                                                           

答案

小题1: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分) “空园白露滴”,运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烘托出夜阑人静。(1分) “孤壁野僧邻”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1分) 营造出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寂、凄清的意境。(1分)

小题2:首联一个“频”字,既表明雁群之多,(1分)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这种情形强烈地惹起了作者的乡思。(1分)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在他乡落叶的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1分)

(或:一个“寒”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本已孤苦,加之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也更觉夜长难挨,作者也因孤独而感到寒气逼人。)

小题1:

题目分析: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小题2:

题目分析:“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落叶他乡树”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填空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二级公路施工,K20+300处有一座主跨为5×3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中间桥墩均为水中墩,上部结构采用预制吊装,梁体采用后张法施工,制梁厂设在一侧桥头挖方路基上。

事件一:施工单位为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在测量工作的各个程序中实行双检制,制订了以下测量管理制度:

制度一:测量队应核对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签认的控制网点测量资料,应由两人独立进行,核对结果应作记录并进行签认,成果经项目技术部门主管复核签认,项目生产副总审核签认后方可使用。

制度二: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在现场记录清楚,如果书写错误必须用涂改液进行涂改。

制度三: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测条件。控制测量、定位测量和重要的放样测量必须坚持“两人两种方法”制度,坚持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或不同仪器)或换人进行复核测量。利用已知点(包括平面控制点、方向点、高程点)进行引测、加点和施工放样前必须坚持“A”的原则。

测量后,测量成果必须采用两组独立平行计算进行相互校核,测量队长、测量组长对各自的测量成果进行复核签认。

事件二:预应力张拉。将钢绞线穿入波纹管道内(钢绞线下料长度考虑张拉工作长度),进行张拉作业。张拉使用的张拉机及油泵、锚、夹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配套使用,配套定期校检,以准确标定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间的关系曲线。

按设计要求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张拉使的千斤顶的作用线必须与预应力轴线重合,两端各项张拉操作必须一致。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

事件三:施工单位在张拉过程中第2片梁的张拉过程中,出现钢绞线的断丝现象,据统计,断丝数量超过设计规定的允许数量。

事件四:施工单位购买了定型钢模、脚手架等,并按周转材料的管理制度进行日常使用和管理。

对于定型钢模的价值摊销,施工单位采用一次摊销法进行。

写出制度三中的“A”原则是什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