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父词

[宋]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绍兴二年,朝廷“访求山林不仕贤者”(《二老堂诗话》),作者被召,回到临安,先后任秘书省正字,兼兵部郎官及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官职。后又被劾,罪名是“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宋史·朱敦儒传》)李光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而遭排斥,朱敦儒也因此止仕。

小题1:你如何理解该词中的“渔父”形象?(4分)

小题2:结合词作下片对该词的景物描写手法加以赏析。(4分)

答案

小题1: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1分)开篇“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二句,即形象地表现了弃红尘而去的决心,他远离俗世的生活,“醒醉无时”、“披霜冲雪”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下片由对渔父生活概况的描写,转入一个垂钓的单独画面,用一幅空阔幽美的月夜垂钓图,映照出作者宁静的心境。(结合词作分析2分)词人退隐之后,对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徜徉山水过着闲适的隐士生活。(1分。学生答作以自然美景来自我开释或将苦闷寄托于山水也可得分。)

小题2:该词下片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先以晚来风定、上下新月、水天一色,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构成一幅淡墨静景,而在这一派静景中,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若隐若现的缥缈孤鸿。(2分)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使得画面宁静之中自有意趣。(1分)(学生答虚实相生也可。画境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风平浪静的江景,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

小题1:

题目分析:对意象的理解,我们一写出意象本身的含义用法,二写出他的象征意义、引申意义,写时结合词句,作为人物,还必须写出人物情感,精神内涵。

小题2:

题目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我们一般从写景的角度(时间、空间、感官等),写景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比动静,最后到情景的关系上。本题解答时注意答题范围,下片。

问答题 简答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