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11年在北非中东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荡(西方媒体称之为“阿拉伯之春”)。在政治乱局发展过程中,反政府力量往往借助“脸谱”、“推特”、“谷歌”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联络、策动。西方国家也自觉主动利用新兴媒体引导一些国家内部的政治变化。2011年8月初,英国发生严重骚乱,其中许多人被控在骚乱期间利用脸谱、推特和黑莓通信服务煽动暴乱而被司法部门逮捕。     

材料二: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截至2011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总数已达       18694个。有人认为政务微博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新渠道。但也有人认为,政务微博不宜提倡。理由在于:①微博的关注者主要是青少年,社会影响力不如主流媒体。②微博中常有一些过激、虚假言论,难以控制,因此不应作为政府信息的发布渠道。     

(1)结合材料一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并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赞同材料二中“政务微博不宜提倡”这种看法吗?运用所学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网络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作为现代传播媒介,能够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各种信息,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文化反作用于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奉行霸权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以推行强权政治。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不赞同。矛盾普遍存在,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互联网的作用。一方面政务微博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也存在滥用信息自由的问题。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政务微博”促进政府行为变革的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该官员所述理由是“政务微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上述理由夸大了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当然对矛盾次要方面也不应忽视,要积极妥善地予以解决。

选择题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