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①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③黾勉:殷勤。④及兹:来此。契:惬意。

小题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小题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小题1:①诗人先是满怀仰慕之情,兴致勃勃地登山;②到达隐者居所,却发现隐者不在,不免有些失望;③转而看到周围幽美的环境,又觉得很惬意;④虽没见到隐者,诗人却领悟到了心灵清净的真谛,于是尽兴而返。(4分。扣住诗中的“黾勉”“空”“契”“足”“兴”)

小题2:①这两句写新雨中草色青翠,晚窗前松涛阵阵,描绘出一派优美、幽邃的环境,从烘托了隐者和诗人自己的洒脱和超俗。②前写寻隐者不遇的失望,下写沉醉美景的惬意,承上启下,使诗人心情自然地随境而变。(4分。每点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情感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意象意境、直接或间接抒情、细节等角度出发。

诗歌前四句作者交代自己上山寻人,却没有遇上,感情由满怀仰慕之情时的兴致勃勃到寻人不遇的失落;第五六句描绘了一幅山中幽绝美景,顿感荡心耳,惬意不已;第七八句,诗人由寻人不遇的失落中得到了心灵的清净,尽兴而返。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问题。“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一句是山中的景物描写,内容上,从意象意境来赏析诗句;结构上,因为此句在诗歌中间,一般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答题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