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①
毛 * *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②,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③揽月,可下五洋④捉鳖⑤,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①1927年10月,毛 * * 率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他和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自此与井冈山阔别30多年之久。1965年5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22日,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25日写了这首词。29日下山。②黄洋界:又称望洋界、汪洋界,地势险要,在井冈山西北,是茨坪通往宁冈、永新进入井冈山的通道,是当年红军五大哨口之一。③九天:天的极高处。④五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实为南极洲),这里泛指世界。⑤捉鳖:喻擒拿敌人。
小题1:词的上阕“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小题2:这首词以“凌云志”为线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完美地融合起来。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1: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雄浑壮阔的画面。遍山黄莺呖呖,紫燕翩翩,流水潺潺,一切都已“旧貌变新颜”,洋溢着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蜿蜒的高路,盘山绕岭,直入白云深处,既写出了山势的高耸和雄伟,也蕴含着作者登凌绝顶的雄心壮志。(指出画面的特点2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分,共4分。表述不必强求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答出要点即可)
小题2:
(1)线索:这首词以“久有凌云志”开头并贯穿全篇,中间以“高路入云端”与“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一再重复,以加深“凌云志”给人的印象。最后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回应词首,强调主题。(2)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这首词上阕叙事写景,描述了井冈山充满勃勃生气的崭新面貌,“莺歌燕舞”,“潺潺流水”,有声有色,活泼动人。下阕抒情言志,抒发了作者“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胸襟抱负。特别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一结尾,寓意深刻,升华了词的主旨:胸怀凌云壮志是可贵,而更可贵的是肯去攀登;一切的胜利和成功,都属于胸怀凌云壮志而又肯于登攀的人们。(“线索”分析3分,“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分析3分,共6分。表述不必强求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答出要点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千里来寻故地”,故地不似当年,胜似当年。看遍山黄莺呖呖,紫燕翩翩;高山流水,琴韵琤琤;蜿蜒的高路,盘山绕岭,直入白云深处……好一片生气蓬勃、活力充溢的新世界!当年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战争环境里,终日见的是炮火,听的是枪声,想的是工农红军和红色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哪有工夫和心情去欣赏井冈秀色呢?这次重来,已天地翻覆,看到井冈山“旧貌变新颜”,能不由衷欣慰!诗人用明快活泼的笔触,写下“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的明丽诗句,描绘了井冈山的新颜,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高路入云端”一句,诗意雄深壮美,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而且还隐喻着“无限风光在险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更高的境界、更远的前程。
小题2:
题目分析:《水调歌头》词调基本以五字句组成,其中间以三字和六字句,使词的节奏于轻快流利中又有回环起伏。诗人运用此调的特点,挥洒自如,妙笔生花。写景则信手拈来,“莺歌燕舞”,“潺潺流水”,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写情则用重彩绘出“风雷动,旌旗奋”的波澜壮阔的海洋。词的开头奇崛,结尾警策。“久有凌云志”笼罩全篇,中间以“高路入云端”与“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一再重复,以加深“凌云志”给人的印象。最后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回应词首,强调主题。全词有如一部交响曲,前部舒缓,后部激越。随着词调的进展,境界不断开阔,意义不断加深,声调逐步升高,结尾达到高潮,訇然震响,余音绕梁。它给人以希望与信心,给人以勇气和力量,鼓舞人们树立凌云壮志,勇敢地攀登我们壮丽事业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