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近年来,我国学者用现代化史观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建立前举步维艰,新中国建立后才取得长足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 | 时间 | 政治选择 |
第一阶段 | 1860~1911年 |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
第二阶段 | 1911~1913年 | 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
第三阶段 | 1914~1928年 |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
第四阶段 | 1928~1949年 |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
第五阶段 | 1949~1976年 |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
第六阶段 | 1978年以来 | 邓 * * 的改革开放模式 |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从政治层面看,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杭战期间以 * * 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大,也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经济层面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从国家主权层面看,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与接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可以论证第一、二阶段的政治选择的史实。据材料指出第五、六阶段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前四个阶段中国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认为抗战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分)
(13分)
(1)史实:第一阶段: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任答两点给2分)
第二阶段: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原因:计划经济模式的实行;改革开放。(2分)
(2)原因:政府的专制(权威主义)统治: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的尝试失败;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半殖民地封建社会性质。(任答三点给3分)
(3)条件:民主制度有所发展;进步力量发展壮大;战时体制下孕育经济现代化的因素;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独立主权。(任答三点给3分)
(4)必要条件:民族独立。(1分)
题目分析:
(1)现代化是人类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过渡的历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依据材料一可知,中国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从1860~1911年,第二阶段 从1911~1913年。联系所学知识,列举出这两个时期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事件。第五、六阶段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
(2)中国的现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起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四个阶段进展缓慢。具体原因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府的专制统治、列强的侵略等方面分析。
(3)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抗战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包括: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以 * * 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大;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实现了现代化。这说明民族的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