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王清惠①

太液①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 晓辗关山月。问姮娥③、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①王清惠,宫中昭仪(女官)。南宋灭亡后,作俘北上。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遂在 驿站墙壁上题写本词。②太液,原皇宫太液池。③姮娥,即嫦娥。

小题1: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哪个词语可看作“旧时颜色”的具体描绘?(3分)

小题2:“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句,除了化用《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小题3:“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句的思想情感与上文相比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联 系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曾记得(1分),忽一声。(1分)晕潮莲脸(1分)。

小题2:①借代,以“鼙鼓”代指元军(1分);②夸张,以“忽一声”便招致“繁华歇”的可悲结局,凸显南宋灭亡的迅速。③夸张,“揭天”似乎是把天这个盖子都要掀开了,渲染元军的浩大声势,(1分)④双关,“繁华歇”表面上是指太液池中的荷花凋谢,实际上指繁华生活、逸乐时代的结束。(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需有分析,只答出修辞手法,不作分析不给分。

小题3:由(上片的)今昔巨变的悲慨与无奈,(1分)(下片前半部分)国破家亡的愤懑与控诉,阶下囚的悲怆与无助,(1分)转而想到追随月里嫦娥,去过同圆缺、共患难的生活(1分),以出世而去过清静寂寞的生活,作为对命运的最后抗争。(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

这两句分别统领往昔和如今情景的描写,构成古今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小题2:

题目分析:

“忽一声鼙鼓揭天来 ,繁华歇。”鼙鼓,军中所击的鼓,借以指军事行动 。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忽然一声鼙鼓惊天动地,元兵汹涌而来,直捣临安。使住在深宫里的高贵妃子 ,猛然发觉,一朝繁华已烟消云散了。“忽一声”突如其来 ;“揭天来”,元兵的汹涌气势;“繁华歇”,则高度概括德祐之变。“繁华”二字,既指繁华生活,也指逸乐时代。“龙虎散 ,风云灭”,由江山巨变,泻出胸中的亡国之恨。南宋朝廷已经土崩瓦解,君臣流散,大势已去。《易经》上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龙虎散”,指南宋君臣溃散 ,“风云变”,比喻政治上的威势消失。

小题3:

题目分析:

“问姮娥、于我肯从容 ,同圆缺。”对王清惠来说,一位“ 晕潮莲脸君王侧 ”的皇妃,一朝沦为敌俘。是忍辱求荣?还是保持节操?她仰望天空冰冷的月亮,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月里嫦娥呀,您容许我追随你,去过同圆缺,共患难的生活吗?

古人曾讲:“作诗 ,不可以无我 ”(见清·袁牧《随园诗话》)。诗乃诗人个性之写照。词亦如此。如东坡居士为人洒脱,不拘小节,其诗为豪迈一派。柳永多出入市井,其诗则偏于婉约,写情尤多。清惠的词,艺术个性较为突出,将其婉惜、悲痛、惊恐、凄苦复杂感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既可信 ,又维妙维肖。文贵有情 ,这首词传唱良久之原因 ,盖由于此吧。王清惠作的此词,又是其身分的反映。王清惠毕竟是一位昔日受宠的嫔妃,一个弱女子,此时捏在敌人的手掌心里,能做什么?委身求荣非其所愿,出世而去过清静寂寞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反抗么?虽然软弱,但这种反抗不更符合王清惠其人的性格么?后来王清惠就去当女道士,了结了一生。可见她写这首词时,也就是当她“ 问姮娥 、于我肯从容 ,同圆缺”时,已经打定要脱离尘世。对她而言,这样做实在唯一可行的办法。

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