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4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2分)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情。(2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委婉深致地表现了出来。(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     ﹕             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中“萧萧”和“淅淅”都营造出一种凄楚萧瑟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情。

小题2:

题目分析: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