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 1894—1908 | 1908—1920 | 1920—1936 | |
国内生产商品 | 0.97 | 3.51 | 11.37 | 3.81 |
进口洋货净值 | 3.59 | 6.53 | 5.65 | 1.72 |
合计 | 1.25 | 4.02 | 10.46 | 3.60 |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 * * 《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10分)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1)轨迹:从小幅增长到大幅度提高、又大幅回落。(6分)
因素: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29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2)落差:材料二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材料三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4分)
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4分)
(3)经济上,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参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4分)外交上,制定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题目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图表中的第四行中的合计的数据可以直接得出;第二小问首先明确题目关键词是“国际因素”;表中可以得出1920——1936年商品量相比大幅回落,其中外来商品所占比例较小。故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人民群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1929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
(2)第一小问根据两则材料总结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材料二反映的主张是: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材料三反映的是: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第二小问考查的是造成中国改革开放前处于封闭状态的国际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
(3)本问考查的是从经济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全面融入世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参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从外交上,制定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