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唐]白居易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刘二十八:即刘禹锡。②青云:指高官显爵。

小题1:首联如何表现初夏的特点?请简要说明。(2分)

答: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小题1:借“一声”蝉鸣、“两枝”槐花,写出蝉之新、槐花刚放的初夏特点。(“蝉”和“槐花”各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抒发了诗人既感伤又豁达的复杂情感。既因季节变化和“青云”迟到,而生人生易老与功名难得之叹。又认为“杯酒”就能释怀,应坦然面对人生起落与功名得失,抒发了乐观豁达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回答“既感伤又豁达的复杂情感”而未作分析,得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蝉”只“发一声”之时,“槐花”只“带两枝”之季,可见为初夏之时。

小题2:

题目分析:暑往寒来、岁月轮回、物换星移本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然而面对理想幻灭、功业难成的境遇,失意之士听到蝉噪声声,看到落叶萧索,夕阳西下,低沉与失落的感伤便油然而生,悲其所遇,无法快然自足,当然感慨老之将至,那正是想“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尾联“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中的“数开眉”可见其豁达之情。

阅读理解与欣赏

(二)少些模仿,多些创新(11分)

刘根生

①如今,我们好像进入了文化“模仿秀”时代。一台旅游演出作品《印象·刘三姐》火了,《印象·某某》便在各地四处开花。一部谍战剧《潜伏》走红,各种谍战题材电视剧便热映各大荧屏。一个电视娱乐节目打响,各大电视台便都开始闹腾。一部经典作品翻拍成功,经典翻拍便开始泛滥。从 * * 到世博中国馆到鸟巢,这些建筑在不少地方都有“山寨版”。就连城市也变得“惊人相似”,以致我们行走在各个城市之间,越来越没有陌生感。若说先行者抛出的是一块“玉”,盲目跟风之作便是一块块“砖”。

②对模仿,我们当然不能一概否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可赞,如果后来者能“吃”出新方法,吃出新意境,照样可嘉。创新往往也需要模仿,在和别人差距比较大的时候,模仿常常是创新的第一步。但创新绝不止于模仿,而是在消化吸收之后推陈出新,以求后来居上。如果总是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就不仅显得僵化呆板,也必致新意全无。如此“模仿秀”当然就让人乏味了。

③古人写文章,推崇“三番来者”论。“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作文如此,文化创作亦是如此。看到成功先例仅是有了“第一番来者”境界。穷其奥秘,了解成功的内在规律则可谓有了“第二番来者”。把成功的内在规律与斯时斯地斯情斯境相结合、相吻合,才算“第三番来者”。在此基础上精打细磨、精雕细琢,才可能造出更优更美之“玉”来。如果有了“第一番来者”,就迫不及待地照搬,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拿着别人底片再冲洗一张照片。

④止步于模仿,诚然是创新能力不足的缘故,也与一种“寄生心理”有关。当一种新的文化创意被市场接纳,并产生巨大效益之后,还同时会形成一种“市场效应”,市场会对这类文化创意充满期待和需求。文化寄生者们瞄准的就是这个新的市场需求空间,通过快速生产出模仿作品,满足市场需求而图利。受众消费这些模仿作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时,模仿作品往往也在图得小利或血本无归之后淡出市场。

⑤当年,鲁迅先生有感于中国人求同心理太重而呼吁:“向庸众宣战!”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模仿秀”的存在,还基于这样一种“庸众心理”。也就是你会的,我也要会;你能做,我也能做。当一些电视台苦于无好节目吸引人之际,突见一节目火爆,觉得不过尔尔我也能行,于是立马跟进。这种“庸众心理”的本质,只在于“找齐”而非超越。文化创造“向庸众宣战”,即是要改造这种“庸众心理”,建树一种“你强,我比你更强”的竞争意识,培养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

(选自《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8日)

小题1:.文章第①段列举了多个文化“模仿秀”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若说先行者抛出的是一块‘玉’,盲目跟风之作便是一块块‘砖’。”句中加点的“玉”“砖”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小题3:.结合文意,说说能否将本文题目“少些模仿,多些创新”改为“不要模仿,只要创新”。为什么?(3分)

小题4:.选文最后说“建树一种‘你强,我比你更强’的竞争意识,培养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说说我们该怎样培养“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