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读图,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题。

小题1:四个地区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小题2:四个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小题3:从气候条件考虑,不适宜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乳畜业

D.园艺业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题目分析:

小题1:由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甲地1月均温小于0,7月高温,全年降水较少,夏季降水多,判断是温带季风气候;乙1月均温约5,7月均温约18,全年降水较多,可判断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丙地7月高温,1月也是高温,全年降水丰富,可判断为热带雨林气候;丁地7月高温,1月温度近10,全年降水较多,7月降水极少,判断为地中海气候。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低纬地区。选C正确。

小题2: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寒冷干燥。冬春季节常有强冷空气活动,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选A正确。

小题3: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种植成熟。选B正确。

阅读理解与欣赏

_______________

林道之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于是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它们的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地球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而进行了回击,主要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自己的族群。它们粗重的呼吸以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它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⑥大约一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⑦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如果给选文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不能概括文意的一项是[ ]

A.生命对气候的影响

B.动植物对气候的调节

C.生命与气候

D.动物与植物

2.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而为了把事理阐释明白,必须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划线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对此请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