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颔联进行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首联哪个字概括出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喜爱,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简陋的土床表现出生活条件的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答出“喜爱”之情得1分,联系颔联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深”字概括出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深”1分,答其他不得分;“幽僻、清静”1分,意思对即可)①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②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2分,意思对即可)

题目分析:

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联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即描出大体的轮廓。颔联用绝低小的茅屋和肮脏土床,暗示了生活的困难,居住条件的简陋。颈联用“鸟不住啼、花多晚发”写环境的幽静偏僻。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地之偏自不待言。尾联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收束,强调东村山景实堪欣赏。

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因为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开放性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材料一 中国十年数字变化

表 城乡恩格尔系数变化

城乡\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城市(%)37.737.137,736.735.836.337.936.535.736.3
农村(%)46.245.647.245.543.043.143.741.0……40.4

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从国外来看,美国自1980年以来,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自1990年以来平均为24.12%。

材料二 国务院强调: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主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材料三 国务院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

(1)材料一中的表、图,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什么问题?(5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相关知识,阐述我国当前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5分)

(3)结合材料三和教材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完善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4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