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小题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小题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答:
小题1:
“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小题2:
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小题2:
题目分析: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