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7分)

行香子 过七里濑①

[宋]苏 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②,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③。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 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城南三十里处。两岸青山相对,江中水流湍急。②鉴:镜子。③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于富春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了七里濑的美景:轻舟惊鸿,水清波平,鱼儿翻腾,白鹭点点。

B.上片“过”字点题,写出行程;“急”“冷”“明”不仅状写出景物特点,同时写出作者不断变化的主观感受。

C.“算当年”四句用典,吟咏刘秀称帝后严子陵隐居一事,归结为“一梦”和“空名”,蕴含着人生感叹。

D.下片由山起笔,中间插入议论感慨,顺势抒怀,最后以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结尾,落于景语,隽永含蓄。小题2: “双桨鸿惊”句,有人认为是船桨划动如鸿雁惊飞,有人理解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合理?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结合本词,并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谈谈你对这种人生感慨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D

小题2:示例一:我认为船桨划动犹如鸿雁惊飞更为合理。(1分)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1分)与前句“一叶舟轻”及后句“过沙溪急”相呼应,(1分)将舟行水中的优美姿态及舟之轻盈、迅捷写得生动传神。(1分)示例二:我认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的解释更合理。(1分)清澈的江面上,一叶小舟的划动就能使岸边的鸿雁惊飞,以动衬静,突出环境之安静。(1分)“双桨鸿惊”“鱼翻藻鉴”的动态与“天清”“波平”的静态结合,(1分)共同表现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1分)

小题3:下片表达了作者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喟叹。正如词中所言,“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严子陵也是空有钓名之想,不能尽享自然之美。这种思想在苏轼许多诗文中都有表现。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千年以来的英雄人物,江水依然悠悠,可英雄踪影难觅。人生易逝美好难再,但自然永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因为这种人生态度,苏轼才能在遭受贬谪前途未卜之时,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感受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然自安。所以,这种人生态度在处境艰难而自我力量难以改变之时,未尝不是一碗心灵鸡汤,可以让我们放下世俗,淡泊名利,安然恬静地生活。

题目分析:

小题1:“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有误,山远故曰“长”;且云雾缭绕,曰“乱”;若是清晨,一定能见出青色,所以说“青”:并非是三座山。

题目分析:

小题2:无论哪一种,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该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分析表达的能力,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解读时紧密结合全诗,考虑整首诗的意境特点并加以分析阐述。

题目分析:

小题3:首先明确苏轼词中的人生感慨,“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给了我们明确的态度,正如“人生如梦”;其次结合本词和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谈你对这一人生态度的看法,既要有看法,又要有分析。看法可以是赞成这种态度,认为它能给失意者人生的慰藉;也可以是否定这种态度,因为它容易消磨我们的斗志;还可以谈这种人生态度的形成原因。总之,只要能结合本诗(扎根于文本),又能举出苏轼其他作品中的例子(适当延伸),分析合理即可。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