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6分)自古至今,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是每个朝代和国家统治者高度重视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回部上层发动叛乱,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叛乱贵族慌忙西逃帕米尔。不久又逃往巴达克山,被当地首领擒杀,叛军纷纷投降。后来清政府又设置机构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选自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清政府又设置机构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指的是哪一措施?(3分)此措施反映当时什么历史特征?(3分)

材料二 元末明初,由日本的武士、浪人及 * * 商组成的“倭寇”群体,经常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抢劫走私,时称“倭患”。

—— 选自课标解读

(2)针对材料二中的“倭患”问题,明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3分)为抵抗外来侵略清朝前期政府又曾有怎样的举措?(3分)

(3)结合历史和现实,请说出我们应如何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4分)

答案

(1)措施:设伊犁 * * (3分)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分)

(2)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 (3分)  清政府的措施: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3分)

(3)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平等

另一方面,对于破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4分)

题目分析:(1)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为巩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乾隆帝在新疆设立伊犁 * * 以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此措施反映出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结合所学可知,明中期以后,国力渐衰,海防松弛,沿海数千里同时告急,倭患严重,威胁到明朝的统治;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与1565年荡平了浙东沿海的倭患;在清朝前期,沙俄侵犯我国东北地区,侵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康熙帝派兵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抗击沙俄。

(3)本题的分析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材料中分析历史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回答;故可以回答为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另一方面,对于破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综合题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 * * 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5分)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3分)

材料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3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