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

杜甫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小题1: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诗人明明到江畔寻花、赏花,为何开头却写道“不是爱花”?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案

小题1:、拟人。(1分)“只恐花尽老相催”一句说只担心繁花落尽流年就会催促自己走向暮年,(1分)“老相催”赋予时间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凸显了时光匆匆的特点;(1分)“嫩蕊商量细细开”一句写诗人,与娇嫩的花蕾温柔地商量,希望它们慢慢开放,以留住时间的脚步,(1分)诗人将花视作人,与花对话,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对花的喜爱,对美好时光的眷恋。(1分)

小题2:诗歌的前两句是说自己不是仅仅爱花爱得要死而是害怕繁花落尽,时光匆匆,自己将更快地走向暮年,其实这恰恰证明爱花爱得非比寻常,才不愿老去;(2分)后两句更明确地说明繁花易落,所以才和花儿商量,希望花儿慢开,美好久驻,这也表现了对花的喜爱与珍视。(2分)整首诗欲扬先抑,正话反说,将爱花之情与惜时之情完美融合。(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答题思路:根据关键词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可从表现了…特点,表现了作者…情感角度作答)。一个“催”字来写时光匆匆的特点,将时间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商量”一词将花蕾人格化,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可结合着拟人的生动形象的一般性作用,从作者对花及时光的感受角度分析其感情。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可从作者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情感的角度分析作答。开篇由“不是爱花”“恐花”“老相催”可知,诗人担心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由此可得,诗人运用的是正话反说的手法,更能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喜爱;由“商量”“细细开”可体会出诗人希望希望花儿慢开,美好久驻,更表明了其对花的热爱。

多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题

2009年5月2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签订后,甲公司于6月5日要求乙公司按合同约定支付预付款,但是乙公司迟迟没有回应。后来由于甲公司货源落空,无法履行合同,双方发生纠纷。乙公司于2009年9月1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交付货物,并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人民法院经过审理,于2009年12月1日作出判决:合同有效,甲公司未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属于违约行为,应该向乙公司交付货物,并赔偿50万元损失。甲公司不服,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称一审判决在事实认定上存在错误,要求确认合同无效。二审法院受理了上诉,经过审理,认为合同有效,上诉人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提供货物,应该承担违约责任;但是被上诉人也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支付预付款,对于合同的违约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故依法改判为各自承担自己的经济损失。

如果在二审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乙公司当场支付了预付款,甲公司及时提供货物并已赔偿乙公司损失。然后,甲公司请求二审法院制作调解书,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可以不制作调解书,因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已经实现

B.可以不制作调解书,因为本案属于法律规定可以不制作调解书的情形

C.应当制作调解书,因为二审法院的调解结果除解决纠纷外,还具有对一审法院的判决效力发生影响的功能

D.应当制作调解书,因为被上诉人已经提出请求,法院应当予以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