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小题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1:比喻和夸张。(2分)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3)
小题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每点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从修辞手法上看,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答题时要先指明修辞手法,再分析其具体运用,最后指出其效果或作用。
小题2:
题目分析:要结合注释所介绍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心情:江面上风急浪大,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诗人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逐点概括,适当归类,分点作答,有一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