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对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回答14—19题。

小题1:诗经——楚辞一先秦散文一汉赋一唐诗一宋词一元曲一明清小说,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中国古代文学灿烂成就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生动直观地体现了                   (   )

A.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在无限的因果链条中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C.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小题2:这幅画卷生动直观地体现了                                  (   )

A.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是凝固的艺术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小题3:子贡问政,子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                           (   )

①把“足食”、“均”作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的主要指标

②要“患寡”,要发展经济、“足食”保证社会公平和谐

③要“患不均”,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④要“患均”,要合理的拉开收入差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小题4:孟子曾经讲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的话对我们当前选拔干部的启示是(   )

A.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B.选拔干部应扩大民主,让全国人民直接选举

C.要发扬民主,靠组织考察推荐干部的方法应该废除

D.多数人认可的干部必然是最好的干部小题5:《中 *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系的有                           (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小题6:近代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   )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片云于共远,永夜月同孤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A

小题5:A

小题6:B

小题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相关观点,旨在考查根据具体情景提取有效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并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从诗经一直到明清小说,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灿烂这一共性,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的,C项合乎题意。D项为干扰项,但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混淆了。

小题2: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与传统文化,旨在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选A。B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C传统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能力。

小题3:本题考查收入与分配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根据具体情景提取有效信息、并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但是根据组合选择题特点,采用排除法容易排除①,因为在现在,和谐并非仅仅是“均”,而是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选C项。

小题4: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根据具体情景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并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选项本身BCD均有误,B全国人民直接选举在我国国情下全不可行,C表述明显错误,D项则过于片面。

小题5: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旨在考查根据具体情景提取有效信息、并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块内容是新教材刚刚修改的部分,①体现了要自强不息,③强调了“疑”的重要性,都与两个修养无关。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教材中有原话。强调了两个修养的关系。

小题6: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旨在考查根据具体情景提取有效信息、并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牢牢抓住题干中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特点区分,被选项中只有B项体现了有我之境,有我之色彩,其它三项都无我。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