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大碗和小碗


胡 军
①表哥六岁的时候,姑母因病去世,给姑父留下大笔债务。八岁那年,姑父再婚。继母来自市郊农村,给表哥带来了六岁的弟弟。
②弟弟娇惯不懂事。那年头,家里日子过得很紧。可弟弟老嫌母亲给自己盛的饭菜比哥哥的少,所以常常在饭桌上闹别扭。
③几次吵闹后,弟弟从碗柜里找了只敞口大碗,坚持要母亲用大碗给他盛饭菜,不然就不吃饭。继母心疼地望着瘦猴似的弟弟,答应了,不过开出条件:“哥哥也要换只碗。”第二天在饭桌上,继母将一只新碗递到他手里,笑着冲他眨眨眼说:“弟弟小,做哥哥的就让着他点儿。”弟弟见状,马上将新碗抢过去,和自己的大碗比,一看口径小不少,不吭声了,低头乖乖吃饭。
④虽然觉得继母待他不错,自己也该让着弟弟,表哥心里仍然有疙瘩,在继母心里,亲生的毕竟还是不一样。
⑤后来,继母去世。上个月,父亲也撒手而去。那天,表哥到父亲生前住的老房子里收拾,在一堆杂物里,居然看见了那两只他和弟弟儿时的专用碗。
⑥一个念头忽然从心头升起,表哥虽然觉得荒唐,还是按捺不住要试试。他用水把弟弟的大碗灌满,然后将大碗里的水朝自己的小碗里倒,结果,大碗的水倒光了,小碗还剩四分之一没满。表哥不信,把两只碗平放在桌面再比较,小碗接近直筒形,上下几乎一般大,大碗则口宽底窄,而且小碗比大碗高出一截。这就是两只碗的秘密,如此简单。表哥感到奇怪,自己怎么到.今天才发现。
⑦儿时一家四口围着方桌吃饭的情景又清晰呈现在眼前,继母给父亲盛好饭菜后,再给他和弟弟盛,兄弟俩每人的碗里都是满满的,然后才轮到她自己,末了常常是父亲看到剩下的饭菜少,又将自己的往继母碗里拨。记忆中的这一幕顿时变得好温馨,好动人。
⑧于是,表哥和弟弟约好,接下来的星期天,带上各自家人,还有那两只碗,到郊外给父母扫墓。
⑨世间有一种无私的爱,因其质朴,因其不事张扬,不求回报,有时即便被爱者也难以觉察,甚至产生误解。但是,爱毕竟是爱,终究有那么一天,这种爱,这种无私会被感觉,被认可,被传递,人的心灵也得以滋润、温暖和净化。

文段⑥对表哥测量大小碗容量的过程写得非常详尽,请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侧面反映继母当时为了让表哥多吃些饭而用心良苦。继母也一定仔细测量过两个碗的大小,选出貌似小实则大的碗给表哥用。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言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迁的文学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象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人受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二十四史”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目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中国3000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第二段引述了“项庄舞剑”的史实,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项庄舞剑”中富有戏剧性的、生动的描写反映出民间说书艺人对《史记》的影响

B.“项庄舞剑”这个片断描写生动,极具戏剧冲突,这也是后代民间说书艺人说书的特点

C.司马迁对“项庄舞剑"的描写明显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

D.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与《史记》中的一些描写相似,并不能说明后代的民问说书人受到了《史记》的影响,而是二者都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而导致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