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2007年)对下列与扰乱市场秩序罪相关的案例的判断,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所购某名牌轿车行驶不久,发动机就发生故障,经多次修理仍未排除。甲用牛车拉着该轿车在闹市区展示。甲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

B.广告商乙在拍摄某减肥药广告时,以肥胖的郭某当替身拍摄减肥前的画面,再以苗条的影视明星刘某作代言人夸赞减肥效果。事后查明,该药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乙构成虚假广告罪

C.丙按照所在企业安排研发出某关键技术,但其违反保密协议将该技术有偿提供给其他厂家使用,获利400万元。丙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D.章某因房地产开发急需资金,以高息向丁借款500万元,且按期归还本息。丁尝到甜头后,多次发放高利贷,非法获利数百万元。丁构成非法经营罪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解析:损害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甲因为轿车本身的质量问题,多次维修未果这一事实,才将车拉在闹事展示,并不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所以A是正确的。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B项中说明该减肥药有一定的减肥作用,因此乙并不构成虚假广告罪。《刑法》第219条规定,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本条所称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C项中丙的行为符合《刑法》第219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因此丙的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非法经营罪,是指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很显然丁的行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故此D项是错误的。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心理咨询师使用了()。

A.开放式提问

B.具体化技术

C.封闭式提问

D.中心化技术

阅读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