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请问红军在什么背景下开始长征的?简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事实上重新确立毛 * * 为红军领导人的会议的意义?

答案

1933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敌人采取碉堡推进政策,包围中央苏区。由于红军领导人采取了错误的方针,红军未能打退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瑞金 —— 突破封锁线 —— 强渡乌江 —— 遵义会议 —— 四渡赤水 —— 渡金沙江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 翻越夹金山 —— 穿过草地 —— 进入甘陕 —— 会宁会师。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 * *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 * * 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 * * 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1933年,蒋介石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红军领导人采取错误的方针未能打退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重新毛 * * 为红军领导人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绿

李广田

  我独处在我的楼上。

  我的楼上?——我可曾真正有过一座楼吗?连我自己也不敢断言。因为我自己是时常觉得独处楼上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这个我很爱,这也就是我的楼上了。

  我独处在我的楼上,我不知道我做些什么,而我的事业仿佛就是在那里制造憨厚的寂寞。我的楼上非常空落,没有陈设,没有壁饰,寂静,昏暗,仿佛时间从来不打这儿经过,我好像无声地自语道:“我的楼吗?这简直是我的灵魂的寝室啊!我独处在楼上,而我的楼却又住在我的心里。”而且,我又不知道楼外是什么世界,如登山人遇到了绝崖,绝崖的背面是什么呢?绝崖登不得,于是感到了无可奈何的惆怅。

  我在无可奈何中移动着我的双手。我无意间,完全是无意地以两手触动到我的窗子了(我简直不知道有这个窗子的存在),乃如深闺中的少年妇人,于无聊时顺手打开一个妆匣,顷刻间,在清光中照见她眉宇的青春之凋亡了。而我呢,我一不小心触动了这个机关,我的窗子于无声中豁然开朗,如梦中人忽然睁大了眼睛,独立在梦境的边缘。

  我独倚在我的窗畔。

  我的窗前是一片深绿,从辽阔的望不清的天边,一直绿到我楼外的窗前。天边吗?还是海边呢?绿的海连着绿的天际,正如芳草连天碧。海上平静,并无一点波浪,我的思想就凝结在那绿水上。我凝视,我沉思,我无所沉思地沉思着。忽然,我若有所失了,我的损失将永世莫赎,我后悔我不该发那么一声叹息,我的一声叹息吹皱了我的绿海,绿海上起着层层的涟漪,刹那间,我竟分辨不出海上的萍、藻,海上的芰荷,海上的芦与获,这是海吗?这不是我的小池塘吗?也不知是暮春还是初秋,只是一望无边的绿,绿色的风在绿色的海上游走,迈动着沉重的脚步。风从萍末吹入了我的窗户,我觉得寒冷,我有深绿色的悲哀,是那么广漠而又那么沉郁。我一个人占有这个忧愁的世界,然而我是多么爱惜我这个世界呀!

  我有一个喷泉深藏胸中。这时,我的喷泉开始喷涌了,等泉水涌到我的眼帘时,我的楼便倾颓于一刹那间。(本文作于20世纪30年代)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高楼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常常寓意着苍凉与寂寞,本文写高楼很有这种文化意蕴,一是直接引用古诗,二是会令人联想到“高处多悲风”或“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等意境。

B.绿色是一种冷色调,本文对它进行多角度描写,既用比喻又用比拟,联想丰富,情思绵绵,写得美丽而又令人赏心悦目。

C.第四段用深闺少妇开妆匣的比喻,是为了告诉读者,“我”也有类似于少妇的那种感觉——太突然,太失落了。

D.本文的语言生动而又含蓄,描写时显得奇丽而又传神,抒情时语意无穷,很耐人寻味。

E.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这神,便是它的主旨和中心。能体现本文中心的句子是:我独处在我的楼上,我不知道我做些什么,而我的事业仿佛就是在那里制造憨厚的寂寞。

2.作者在第四段中为什么说“我的窗子于无声中豁然开朗”?请说出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头写“我独处在我的楼上”,但结尾为什么会“楼便倾颓于一刹那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