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并评价各种动机理论。
参考答案:
(1)强化动机理论 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调节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评价:强化理论对学校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教育上广为流行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则会干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人类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的,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归为七类,因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因此其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理论。
评价:需要层次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因此这种理论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任务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的能力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
评价:阿特金森的理论是第一个重要的系统的成就动机理论,并将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以实验为基础,在数学推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关于人类行为的数学模型,以更为精确和深入地对人的行为进行定量研究;不仅强调了成就动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但其更多的是看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没有把动机和整个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理论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由于作为假设的前提未被实验证实,其数学模型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4)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评价:归因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其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作用。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的,他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但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评价: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为轻欲望、重认知而轻情感的倾向,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自我效能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