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小题1:词的下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该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3分)

答案

小题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江山好像在等待着我投入她的怀抱,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出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蕴。②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此意陶潜解”,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③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最后两句,一问一答,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承接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飘逸而含蓄。[手法2分,分析2分。答对一种手法及其分析即可。]

小题2:该词上片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下片运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作者归隐的意趣,寄寓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小题2:

题目分析: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江山如有待”,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方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