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小题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6分)
小题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小题1:
首句描写梨花、柳叶之色,即通过准确细致地写梨花的淡白、柳叶的深青,暗示时至暮春,春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二句描写梨花、柳絮的动态,即通过写满城柳絮飞舞、梨花盛开,进一步写出了春意之浓,增强了抒情色彩;前后两句内容照应、句式回复,描写动静结合,画面十分饱满、鲜活、生动。(其他合理的手法赏析亦酌情给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1分)一二句以梨白柳青、春至尽头,暗含伤春之意。(2分)三四句直写面对栏边盛开的梨花不禁心生惆怅,深切感慨盛极速衰、岁月匆匆、人生苦短。(2分)(其他结合具体诗句作答且言之成理者亦酌情给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小题2:
题目分析: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须得细细品味,不过,有时没必要字斟句酌的理解诗句,意境更重要。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