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8分)
[双调]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鹕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注释】①玉管:玉制的古乐器,用以定律,后泛指萧管之类管乐器。②鹧鸪:南方山鸟,栖息于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地。另外,《教坊记》中列有《山鹧鸪》之曲名。郑谷诗云:“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清风唱鹧鸪”,知为唐时南地歌曲。其曲或可入笛。③凤凰台:有三,一在甘肃成县南,与此曲无涉;一在陕西宝鸡市南,萧史弄玉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但此台早已倾毁;一在南京市南面,古代旅游胜地。④梅花:此地当指腊梅。另外,《乐府杂录》中录有《落梅花》曲名,为古代笛名。
小题1:此曲开头四句写出了笛声曲调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2:作者是怎样表现笛声的惊人艺术效果的?(4分)
小题1:第一句写的是高亢清纯风格的曲调(1分)。“裂石穿云”,是说笛声高亢有力,可使山石为之碎裂,直达云霄。“清更洁”是说其音清雅而纯正(分析1分);第二句写的是笛声凄怆悲凉风格的曲调(1分)。“霜天沙漠”是指吹奏者吹出了令人断肠之声,“鹧鸪风里欲偏斜”,从字面上看,他是在写鹧鸪在西风中的飞行状态,实际上,他是在写吹笛者在吹奏《山鹧鸪》曲。鹧鸪是南方之鸟,不可能在北方球天的沙漠里飞,但是,艺术想象是可以打破这种时空界限的。这儿并非真写鹧鸪飞行,而是在写《山鹧鸪》曲的悲凉凄怆,以致山鸟闻之也悲不自胜,行为失常(“欲偏斜”)(分析1分)。
小题2:①作者想象奇特,多用比喻、拟人、夸张,表现了吹笛者高超的技艺,描绘出了笛声的惊人
艺术效果(2分)。如第三句中,写笛声能使充满神秘音乐色彩的凤凰台为之失色,能将漂浮不定的云彩汇聚于凤凰台上。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一个“惊”字,将梅花拟人化,仿佛也在谛听此曲。最后一句中,更是营造了这样的意境:夜深人静时,一人在江边楼中吹笛,笛声吸引了月亮,它竟悄悄落在江畔楼旁,凝神静听。一个“落”字,写出了月之动态,也写出了月之痴迷。足见吹奏者技艺高超,足于勾引月魄。夸张的手法,极富浪漫色彩(分析2分)。②对笛声采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等的手法描写,表现其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曲中未写一“笛”字,而是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视觉的角度用石、云、玉霜天、沙漠、鹧鸪、凤凰、梅花等意象来侧面烘托笛声的美妙,使难以描绘的笛音美转化为读者脑海中浮现的视觉画面,使曲的主旨在读者神游其中的一片啧啧声中清晰凸现出来,手法独特,且让人如身临其境,引出无限想象,的确妙极(分析2分)。
(注:以上两点任答一点,且论述清晰完整即给满分4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这首词主要表现了吹笛人高潮的技术.笛声一起,便"裂石穿云",可以想象笛声是清亮的,老天都会感动.而"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是更深层次地表现笛声的优美,笛声让鹧鸪听到都会摇摇欲坠,梅花听见都会飘落化做"黄昏雪".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古曲"梅花落"是感伤离别的曲子,作者听到这样美丽的笛声,这样凄哀的曲子,不由自已想起家乡,想起自己的亲人,勾起离别之痛,这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着力夸张渲染衬托吹笛人的高潮技术和笛声的优美同时,将感情更深入了一个层次,令这首词让人读来更为感动,达到了感情和艺术上的统一。
小题2:
题目分析:这首小令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梅花惊作黄昏雪”,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