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列反映中外友好往来的大事中,发生在元朝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

答案:D

题目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选项是唐朝和印度的友好往来,B选项是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C选项是明朝时期和欧洲,非洲的友好往来,这三个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个选项,D选项,在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在朝廷中任职,后来回到意大利,把在东方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书就叫《马可波罗行记》,引起了西方人对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向往,激发了西欧人对新航路的探索,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呈现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华文明不断流入国外,外国的先进文化也被中国吸收利用,马可波罗到中国来和《马可波罗行记》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回答,属于送分题。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 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他”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第一节诗中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和第三节诗中的“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现只是进行了想象,并没有付诸行动。
4.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也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他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他新的思维,激起了他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5.比较《山民》与《在山的那边》,体会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将合适的答案填在表格中。
象征意义
课题
     海                                               
在山的那边
象征困难和挫折
        
山民
象征沉闷、闭塞、落后的环境
6.《在山的那边》一诗中大海象征理想,群山象征重重困难。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被人们赋予了象征意义,你能依据示例也举出这样的事物,并赋予它们象征意义吗?
  示例:小草象征顽强的生命。
  ________象征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象征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