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14分)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隔于烟霞缥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等小国些微货物哉?”             

——嘉庆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它的最远航线到达什么地方?(2分)

(2)材料一反映出什么精神?(2分)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4分)

(3)材料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3分)

(4)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答案

(1)郑和下西洋(2分)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

(2)材料一反映出郑和船队克服重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2分)

历史意义: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2分)

(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分)

(3)闭关锁国(2分),后果: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3分)

(4)看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在于 外国的交往过程中要互通有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国家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3分)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它的最远航线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材料一反映出郑和船队克服重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材料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后果: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看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在于 外国的交往过程中要互通有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国家的发展。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