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由于发明或借用而增添新的事物,由此导致旧事物丧失。是一种文化变迁;由于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活变化,在没有替代物的情况下有些文化因素自动消失,也属于文化变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文化变迁的是()。

A.拥有灿烂文化的庞贝占城在维苏威火山的大爆发中消失了 

B.古代玛雅人和玛雅文化一起在历史长河中消亡了 

C.随首英国的殖民与发展,英语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官方语言 

D.由于汽车的出现,伦敦的出租马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文化变迁由于“发展”、“与不同族群的接触”、“发明或借用新事物”或“没有替代物”而引起的文化变化或消失。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都可以称作为文化变迁:①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引起的族群文化的改变;②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引起的族群文化的改变;③由于发明或借用而增添新的事物,由此导致旧事物丧失;④由于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活变化,在没有替代物的情况下有些文化因素自动消失。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不符合文化变迁的定义,B选项符合定义④,C选项符合定义①,D选项符合定义②。

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单定义判断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理,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一;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 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竟其功的原因。 ——毛 * *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结果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们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当中有人这样做了——彭湃在海陆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 * * 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未能全竟其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激进分子”指什么人?与材料一、二相比,他们的政治活动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