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
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you”。
bt:即“变态”。
囧: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
槑: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
(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①]象形,如“囧”字中的“八”像两条下垂的眉毛,表示“郁闷、悲伤、无奈”的意思。
[示例②]会意,如“槑”字,两个“呆”字组合;是“呆”的两倍,表示“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
[示例③]谐音,如“3Q”,读音与英语“ThankYou”相近,都是“谢谢”的意思。
[示例④]缩略,如“bt”用汉语拼音的两个声母来表示“变态”。(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2)[答案示例一]我反对屏蔽这些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网民生活并且影响到现实语境了。屏蔽这些字词不难,但习惯了创造的网民会很快制造出新的代替字词,难道一直要继续屏蔽下去?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出于这个目的,字词翻新,可以视为科技进步催生的新思维方式,屏蔽“囧”和“槑”等语不是明智之举。
[答案示例二]我赞成屏蔽这些网络语言。像“3Q”、“bt”以及“囧”、“槑”等网络语言或是生造的字符或是生僻的汉字,都是不规范的用语,与我们国家倡导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如果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并形成习惯,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而且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