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下面是新课程教学中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成果”,请你仿照样式展示你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提示:材料列举可以结合教材或引进课外资料,研究的问题可以是文章结构方面的,可以是艺术手法方面的,也可以是某个词语意义方面的,等等。

  示例:

  (一)研究的课题名称:悲剧故事的喜剧性结尾

  (二)材料列举:

  ①《孔雀东南飞》,双双殉情后化为鸳鸯。

  ②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 

  ③《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两家合葬殉情青年,两家族消除宿怨。

  (三)研究归纳:反映读者的期待心理,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示:

  (一)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材料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究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一)研究的课题名称:诗词中的愁

(二)材料列举(三项即可):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诗《秋浦歌》)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词《武陵春》)

 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词《横塘路》)

 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词《丑奴儿》)

 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虞美人》)

(三)研究归纳:古人诗词中常形象化地来写愁绪,无形的“愁”常常拥有了长度、重量、数量、滋味等等。

示例二:

(一)研究的课题名称:小说中对眼睛的描写

(二)材料列举: 

 ①《红楼梦》(曹雪芹),描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描写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一个例子即可)

 ②《家》(巴金),描写高觉民:“觉民有点激动,睁着一双眼睛带了祈求的眼光望着他的继母。”

 ③《祝福》(鲁迅),描写祥林嫂:a.“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b.“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研究归纳: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人的眼睛描写可以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表达人物的生存状态、命运遭遇。(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

单项选择题 B型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关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如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这段文字在思路上十分严谨,下面对本段写作思路的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首先指出有些人的错误认识,然后针对这一认识,提出自己的看法。

B.引述“推敲”的故事,指出“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C.对“推敲”二字进行分析比较,又联系上句说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指出韩愈的修改是错误的,贾岛心中玩索的意境,才是修改的依据。

D.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自然得出结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