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中 * * 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 * *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最大的亮点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某校高三学生以“文化强国”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文化建设历程】 近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
![](https://img.ixiawen.com/uploadfile/2017/0522/20170522074838485.p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文化产业】 同学们通过登录江苏省政府网站得知,“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产业立项投资规模超过3400亿元,文化产业增速连续5年达30%,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文化产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2)结合材料,分析江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正在行动】 同学们还认真学习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该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江苏要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为此,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
(3)你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设计一项可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阐述理由及其认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根据文化建设的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实现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我国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实现防腐发展。③注重量的积累,促进质变。从十六大“发展先进文化”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是逐步积累的过程。
(2)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满足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有利于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略”(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够将举出的例子与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包含的关键词:实践、创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认识论依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