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实验桌上有如下实验器材: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各1个,滑动变阻器1

个,已调零的电流表两块,开关两个,导线若干。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个电阻R1

与R2并联时,如果R1的阻值保持不变,则电阻R1与R2并联的总功率P跟电阻R2的功率P2关系为:P=P2+

b(b为常量)”。请你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答案

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1分)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断开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闭合开关S,用电流表A1测量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I1,用电流表A2测量通过干路的电流I2,将R1、I1、I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1分)

(3)仿照步骤(2),再改变5次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用电流表A1测电流I1,用电流表A2测电流I2,并分别将R1、I1、I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1分)

(4)用公式P=I2I1R1,分别计算出总功率P,并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1分)

(5)用P2=I1R1(I2-I1),分别计算出滑动变阻器R2的功率P2,并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1分)

实验数据记录表   (1分)

R1      
I1 / A      
I2 / A      
P2/ w      
P/ w      
(其他答案正确均可得分)

题目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定值电阻与电阻箱并联,且电源的电压不变;根据并联电路: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及功率公式P=可知,定值电阻的功率不变为P1==b;调节电阻箱使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发生变化,用电流表A1测出流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用电流表A2测出通过变阻箱的电流,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再分别多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把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最后利用并联电路的功率特点,欧姆定律及功率公式分析计算即可证明结论.

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断开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闭合开关S,用电流表A1测量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I1,用电流表A2测量通过干路的电流I2,将R1、I1、I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3)仿照步骤(2),再改变5次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用电流表A1测电流I1,用电流表A2测电流I2,并分别将R1、I1、I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4)用公式P=I2I1R1,分别计算出总功率P,并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5)用P2=I1R1(I2-I1),分别计算出滑动变阻器R2的功率P2,并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   

R1      
I1 / A      
I2 / A      
P2/ w      
P/ w      
考点: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的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感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