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南师大副校长陈凌孚:我说的“幸福中国”是“五有”中国,是非常精练的20个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公众的幸福感?应该致力于消除导致公众不幸福感的因素,让公众掌握对幸福感的评判权。
(1)结合材料,概述什么是“幸福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有说法,叫做“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请你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幸福的主观形式,即幸福感,是一种超越感官快乐的、深刻而持久的心灵快乐,其客观实质是人生重大需要的满足。(意对即可)
(2)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要树立全面、整体的幸福观,综合考虑影响幸福的各种因素,并依据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制定最优的资源配置策略,幸福不只看收入,更要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
产生这种错误看法的主要原因有:①GDP崇拜,政绩考核的评价指标单一;②社会的拜金主义倾向,以财富来衡量个人成功和幸福;③贫富差距拉大,助长民众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④中国人缺乏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识”和“终极关怀”,一切以“身”的安顿为依归。(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