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今年4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影视字幕中,不能使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如NBA、GDP、WTO、CPI等,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后加中文解释。对此“屏蔽令”,众说纷纭。人民日报海外版教科文卫部主任、高级编辑傅振国认为,新规定虽然会带来一些不习惯,但只是暂时的,“如果在NBA刚来到中国时,我们就把它翻译过来并简化,比方叫‘美篮联’,现在应该也习惯了”,对于翻译名词太长或没有对应的汉语词汇的问题,可以通过创造新词来解决,如激光、电脑、手机等,都是简单易懂的翻译。而著名语词收集人黄集伟认为语言的形成是一个自动筛选的过程,对于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这样的硬性规定是逆潮流而动的。(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2010年4月20日)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此“屏蔽令”,说说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2分)。

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要信息: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外语及其缩略词的“屏蔽令”引发不同意见。或:国家广电总局新近对央视媒体发出限制使用外语及其缩略词的通知,对此举措,众说纷纭。

(2)示例①:完全赞同。捍卫母语的纯洁,是维护民族尊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才更有利于广大民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因为我国懂英语的人毕竟是少数。

  示例②:不完全赞同。因为任何新阋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应该让外来词自然汉化,不必强行禁止。

  示例③:不赞同。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不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