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选题

取4份等质量的KClO3,向其中3份中分别加入少量等质量的KMnO4、MnO2和Mn,分别在某温度下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测定产生氧气的质量.然后将剩余固体溶于足量水中,添加过物质的组别中均有相同组成的不溶物.测定结果如下:

组别
加入物质KMnO4MnO2Mn
产生氧气的质量/g0m1m2m3
不溶物的质量/g0w1w2w3
已知m1>m2>m3,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3种物质的加入都有利于KClO3分解制氧气

B.残留不溶物的质量关系为w1<w2<w3

C.KMnO4是KClO3分解制氧气效果最好的催化剂

D.不加入其他物质时,KClO3未发生分解反应

答案

A、观察图表可知,未加入任何物质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0g,而其他三组均有氧气生成,由此可知:3种物质的加入都有利于KClO3分解制氧气,正确;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金属锰会与生成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加入等质量的KMnO4、MnO2和Mn,高锰酸钾除了分解生成二氧化锰,还生成其他物质,而③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④中锰反应生成二氧化锰,质量增加,故残留不溶物的质量关系为w1<w2<w3;正确;

C、高锰酸钾分解质量减少,且分解生成其他物质,而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不变,故说法错误;

D、由此实验可知,在该实验温度下加热氯酸钾未分解,但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不加入其他物质氯酸钾也会分解,故说法错误;

故选AB.

综合题

(26分)冷战是20世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冷战史研究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为什么会发生?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在冷战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正统派”。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卷入越战并触发对外政策危机和国内政治与社会动荡,西方学术界也因此发生内在分化,“修正派”挑战“正统派”,将冷战发生的责任归于美国方面。进入70年代以后,冷战初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在美国等国开始解密,“后修正派”开始崛起,“后修正派”学者指出美苏两大国都对冷战的发生负有责任。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及一些西欧国家的档案资料进一步开放,同时来自冷战“另一方”的新资料使得西方学者第一次有可能从双边乃至多边视角审视冷战起源,“冷战史新研究”这一学术新潮流逐步涌起,但仍未形成定论。

―――摘编自陈兼、余伟民《“冷战史研究”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等

(1)根据图1中①②所示,结合相关重大军事行动,概述法西斯德国灭亡的过程。(8分)

(2)从图1到图2,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二,简述两方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观点演变历程,并指出哪些因素影响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8分)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