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近黄昏,我漫步在两边都是灌木的林荫小道上。慢慢地,我觉得心中有点闷,看来,是要下雨了。

  我想自己走得太远,一时半会儿是回不了家了。想想,夏天的雨虽急虽暴,但下不了多久,等雨停了再回去吧,并且还可以看看雨中风景,多好!

  在不远处,有一棵茂盛的树。于是,我便来到那棵树下避雨。夏天下雨之前是最难熬的,闷热的空气简直令人窒息。这时,我的目光被一只小蚯蚓迷住,它探出头,但始终没钻出来。曾听大人说过,蚯蚓在下雨之前,它们会蠕出土外。但这样会被一些麻雀、燕子之类的掠食者盯上,然后成为它们的美餐。我向四周瞧了瞧,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又隐蔽又不会被雨淋着的小角落,那是一些淘气的小孩子用砖搭成的连猫都钻不进去的“小房子”。我便想用手把这只蚯蚓从土里拉出来,然后放到那座“房子”里。可是,眼前那一幕却使我吃惊:当第一只蚯蚓被拉出来后,其他蚯蚓便收到一种错误的信号,也纷纷钻了出来。周围的蚯蚓,慢慢地,越来越多了。我惊魂未定,林子深处便传出了几声兴奋而急促的鸟声,接下来就飞出了两三只,一齐扑向这从地里冒出来的“美食”。我为自己刚才的行动迟缓感到后悔。我脱下短衣,拼命地拯救这些无辜的“小生灵们”,用短衣赶跑那些鸟们,又拼命地将一些蚯蚓放入“房子”里。

  “屠杀”之后,空中满是刽子手们饱餐后的庆贺之声。有两只麻雀盘旋在我的上空,希望能叼住一只落伍的小蚯蚓。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空荡荡的土地。

  “轰”,终于一声闷雷,雨倾然而泻。我并没有在树下躲雨,而是任雨“洗刷”着我。想自己奋力施救又有什么用呢,大多数蚯蚓还不是被鸟们“抢”了去!

  是的,我要让自己明白,蚯蚓本来就是鸟们的食物,没有这些食物,乌们又如何生存?自然之道是相生相息的,谁要是违背这个生存之道,谁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1.给本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眼前那一幕却使我吃惊”后面的冒号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违背自然之道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然之道

2.提示下文。  

3.不行。 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意思对即可)

填空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西方的生产力进入了“自驱动发展”的起飞阶段,为了显示国家的实力,英国政府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伦敦世界博览会。    ——《百年世博梦》

材料二 1876年,美国费城的 世界博览会,是美国第一次举办的世博会。这一年,适逢美国建国百年。美国展品占据了大部分的展览面积。主厅:美国展品占据了一半,有精巧的打字机、自来水笔、手表、幻灯放映机、刚刚问世的电灯等;机械宫:美国展品占据了3/4,展出了抽水机、挖泥船、缝纫机、织布机等工业品;农业宫:美国展品占据了2/3;园艺宫:基本全是美国展品。在博览会的总展览 厅中,中国设立了自己的展室。正面一大牌楼,上书“大清国” 三字,横额曰“物华天宝”,两侧有对联“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两旁有东西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很像官府衙门,形式非常严肃。里面陈列了许多古色古香的橱柜,放置绸缎、象牙雕刻、银器、景泰蓝、漆器、镜屏、瓷器、字画等。

材料三 1910年,上海小说家陆士谔在他的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虚构了在一百年后的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具体情形。他在游历上海时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而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把地中掘空, 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 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2010年,百年梦想终成现实, 上海世博会如期举办。——摘编自《世博岁月》

材料四 201 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是破解当今中国城市化难题的一次全球碰撞,更是一次中国加强与世界交流,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世博会虽然在一个城市举行,但它代表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要动员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力量,而是整个国家的力量;要展示的不是一个国家的文明,而是整个世界的文明,要反映的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多元的文化。——《百年世博梦》

(1)材料一中推动“自驱动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举办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在费城世博会上展品的差异,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幻想百年后中国上海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照抄材料)?并简要分析中国“百年梦想终成现实”的原因。

                                                                                                                                                                

(4)综合材料一至材料四,世博会的发展历程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什么启示?

                                                                                                                                                                 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