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2011年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CPI同比上涨5.3%,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5%,工业品出厂价(PPI)同比上涨6.8%。鉴于我国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国务院决定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材料表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①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③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答案:A

题目分析: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不是起决定作用。国务院决定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是抓主要矛盾,而不是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故②④项错误。鉴于我国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国务院决定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说明我们做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选A项。

点评: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通常为一两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甲】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发生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会发生变异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乙】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意味,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丙】,迅速传播开,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病毒侵入呼吸道而引起的流感,两周内就可好转

B.胃肠型流感的致病病毒生命力很强,所以病死率高

C.因1918-1919年那次流感而死亡的人,多数死于肺炎

D.如果流感引起了并发症,则患者的死亡率极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