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并答题。

枯叶蝴蝶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hé)起两张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会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liǎn)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    )枯黄的,(    )枯稿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    )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    )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稿和憔悴。     

  它以为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    )装假作伪的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蝴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蝴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②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蝴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③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1.给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     

(1)“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   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说它“最珍贵”是因为(    )。     

A.它美丽                 

B.它像枯叶             

C.它美丽,它起翅膀像枯叶     

(2)“它以为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这样做”指的是(    )。     

A.第3自然段的内容       

B.第4自然段的内容     

C.第3,4自然段的内容     

(3)“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这句话在这一自然段中的作用是(    )。     

A.承接上文               

B.启示下文             

C.承上启下     

3.文中共有四处“翅膀”,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是否相同?请归类。

(1)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画“    ”的句子中的主要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这部分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2)这个自然段主要写枯叶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和上一个自然段中的第一、二句都有联系。和第一句话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和第二句话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种,并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枯叶蝴蝶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它“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它“快要绝种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它“要绝对地绝灭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4分)     

6.枯叶蝴蝶经过伪装仍然逃不过被捕的命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而是……  但是  因为  因此     

2.(1)C    (2)A     (3)B     

3.(1)  ①和③   ②和④        (2)  ①和②   ①和④   ②和③   ③和④    

 4.(l)枯叶     枯叶的颜色     

(2)栖息在树枝时的颜色和形态     

(3)它是这一句内容的扩展或详细具体的描述  它是这一句所描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4)拟人、比喻。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

5.展开翅膀,比最美的蝴蝶还美;阖起翅膀,像一张枯叶  它不仅美丽,而且像枯叶  高额利润的诱惑;枯叶蝴蝶容易被捉它的身价更高;人们不守法,更大胆地捕捉     

6.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枯槁与憔悴更吸引人;二是装假作伪的行径瞒不过人。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同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

元曲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它是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兴诗歌样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一是杂剧,即由散曲套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科介,专供舞台演出。

元代散曲与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多种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文学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果。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词在发展初期,它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愿望甚至隐情。但是,词发展到晚期,由于词作家远离社会现实,作品的内容日趋空泛,题材日趋狭隘,又由于作家一味堆砌词藻,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1]再者,金元时期,随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北京成了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从而为金元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语言材料。[3]同时由于新词汇不断出现,双音、多音词日渐增多,而宋词的格律对变化着的语言,已成了一种严重的束缚。加上南北语言声调的差异,方言俗语的迥别,由北方首先产生元曲这样一种新诗体就成为一种势所必然。[4]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元代的社会现实所决定。在蒙古贵族统一和统治中国的90年间,他们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科举考试废而不行70余年。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地位顺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下,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依附蒙古贵族,追求荣华富贵;一部分不做元朝的官,苦闷彷徨,隐居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抗议民族压迫,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会形态,也动摇了旧有的精神意识,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文学从旧的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壮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力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

小令也叫“小叶儿”,是独立的只曲,每首只有一段,很像一首单调的词,也有点像句式参差不齐的小诗。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套曲(又叫散套或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套曲少则两曲,多而二三十曲,没有定数的限制,但必须一韵到底。套曲在体制上的灵活变化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

散曲和词都是长短句,词“调有定格”,曲有“正谱”。可是,散曲不像词那样严格要求“字有定数”,可以极尽长短句变化之能事,允许作者在正谱范围内加入“衬字”。所谓“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数字之外所增加的字。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讲平仄,不拘字数。它的作用,或者是补足语义,或者是加强声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内《黄钟煞》中一节“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子弟谁教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其中加点的字,便是衬字。若去掉这些衬字,这支曲子便黯然失色了。

散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也有所不同。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而最大的特点是平韵、仄韵可以互押。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而词则要求“韵有定声”。词中如用平韵,则全词皆平;若用仄韵,则全调皆仄;若用平仄二韵,则必须换韵。相对来说,散曲的用韵走的是一条自由之路。

散曲体裁在句子长短变化和押韵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曲尽其妙,同时使音调节奏富于变化,浅唱高歌更为悦耳。所以说,散曲不仅为众多文人——作者所热爱,也为广大群众乐于欣赏。

这个“新契机”指的是()。

A.蒙古贵族的统治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

B.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黑暗统治不满和忧国忧民。

C.旧有的精神意识被动摇,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

D.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茁壮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