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题

(2011年福建预测题)如图5-1-14甲所示,在一端封闭、长约1 m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置一个蜡块,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紧.然后将这个玻璃管倒置,在蜡块沿玻璃管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移动.假设从某时刻开始计时,蜡块在玻璃管内每1 s上升的距离都是10 cm,玻璃管向右匀加速平移,每1 s通过的水平位移依次是2.5 cm、7.5 cm、12.5 cm、17.5 cm.图乙中,y表示蜡块竖直方向的位移,x表示蜡块随玻璃管运动的水平位移,t=0时蜡块位于坐标原点.

图5-1-14

(1)请在图乙中画出蜡块4 s内的运动轨迹.

(2)求出玻璃管向右平移的加速度.

(3)求t=2 s时蜡块的速度v.

答案

(1)见解析图 (2)5×10-2 m/s2 (3) m/s

(1)蜡块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中的数据画出的轨迹如下图所示.

(2)由于玻璃管向右为匀加速平移,根据Δs=at2可求得加速度,由题中数据可得:Δs=5.0 cm,相邻时间间隔为1 s,则

a==5×10-2 m/s2.

(3)由运动的独立性可知,竖直方向的速度为

vy=0.1 m/s.

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 s时蜡块的水平速度为

vx=at=0.1 m/s

则2 s时蜡块的速度v= m/s.

答案:(1)见解析图 (2)5×10-2 m/s2 (3) m/s

实验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拉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骇,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 * * 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B.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这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小题2:文章第⑤段中划线的“欣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欣然:                                   

循规蹈矩:                                      

小题3:文章第⑧段加点的“你”指代什么?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3分)                                                             

小题4:“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第⑨段主要写了“我”的哪些忧虑?(3分)                                                                

小题5:“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醍醐”在文中共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6: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