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能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望远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 * * ,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的天空……     

  她下意识地摸了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 * * 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她,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 * * 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临别,老 * * 听说她转道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     

  可是为什么这个皮包不上锁?老 * * 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连邻座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奇怪,里面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玩笑,天大的玩笑!千里迢迢,竞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     

  且慢……一位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地位显要的 * *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薛华菁边思忖边仔细看望远镜。突然,她在镜筒上发现一行小字——国军上尉:S.W。“S.W”——是台北那位 * * 名字的英文缩写呀!薛华菁一下子明白了谁是望远镜的主人。     

  可这架望远镜又是何时何地到了大陆那位老 * * 手里?是黄埔军校毕业时的临别赠品?是北伐会师时的纪念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携手驱敌的馈赠?……为什么要此时此刻“完璧归赵”?是怀友?是叙旧?是传情?……薛华菁简直坠入了五里云雾。     

  飞机行进在一片湛蓝的海洋上空。薛华菁无意中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啊!大陆在延伸,孤岛在漂移,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得那么小……倏地,她灵犀的火花一闪,想到孤岛上的那位 * * ,不正需要这架望远镜么?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________。

3.大陆的那位老 * * 把一架望远镜送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热爱  蔚蓝  

2.思考  

3.希望孤岛上的那位 * * 胸怀大陆,为祖国统一尽一份力。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家在哪里

贾丽君

某一个从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清晨,我看着身边熟睡的亲人,看看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就忍不住自己问自己:"我此时所身处的地方,是我自己的家吗 "

问完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自己就先乐了。

我想如果此刻唤醒尚在睡梦中的爱人,告诉他刚才的想法和疑问,他肯定会嘟囊一句:“神经病又犯了,睡觉吧。”然后转过身,继续他未完的梦。

而这个从梦中醒来的清晨,这个忽然而来的问题,就那么固执地悬在那里,挥之不去。

那个出生的地方或者说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吗?那为什么还有人天天呆在家里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呢 为什么还有人不停地吟唱“人人都说没有爱,心中没有家”呢?为什么有的人要抛妻舍子,削发出家呢 那暮鼓晨钟的青灯古庙,就是僧人真正的家吗 ?

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定居国外的华人女作家写的。文章说作者在拿到绿卡之后的很多年,突然想回家看看年迈的父亲和母亲,等买好机票不远万能里风尘仆仆地回到国内的父母亲身边后,已经在大都市居住多年的父亲跟他讲,要和他一起“回家”去看看爷爷奶奶。作者的爷爷奶奶多年以前已经去世,父亲想看的,其实是爷爷奶奶的坟和那个他生长并成长的地方。等作者和父亲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的时候,却发现父亲小时候居住的三间老房子,已经被流浪到此无家可归的一家三口占据。父女二人伤感地回到城市家中的时候,已经做了母亲的作者却因为惦记远在国外的即将大考的女儿,不得不返回那个大洋彼岸的“家”中。颇有意味的是,文章的题目是《回家》。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个寂静的寒冬的夜晚。女儿在她的房间做作业,爱人在办公室加班。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在书房,从这篇《回家》中读出了浓浓的伤感,也把自己搞到了一种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伤感之中。

这是一个从热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安静的清晨,我坐在自己的家中,并不安静地思考着关于家的话题。

我经常会想,当诗人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安然独坐,心神归一,超然物外的时候,不就是一种到家的感觉吗?“家”,在明确的地理位置所示意义之外,更多的,该是一种心魂所处神思所归吧 不是有句话说,“心顺处便是天堂吗”? 如果说家是瓢泼所向,孤单所依,那么“天堂”就更是众望所归了。而天堂,不在身后,也不再他乡。只在心中。仅仅就这点上说,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就应是身心所归,心灵所依之处吧

对于远游的孩子,慈母的怀抱就是心中的故乡;对于相爱的对方,彼此的相知相守就是灵魂的喜悦;对于坚心求道的人们,青灯古卷就是心之向往;对于笃信上帝的信徒,教堂的钟声就是心灵的安顿。“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所在,只是某时某刻在某地有了安心的感觉,就算是到家了。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出版的新书《我们仨》中,把自己的家比做一个暂时的寓所,她说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诗歌永远的行路主人,所谓的"家",只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并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

如果说心就是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何方众生,真正的“家”,本来不再哪个具体的地方,他们寻找的“家”,只在归家者和出家者的心里。当我们身心合一,神魂合一,当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喜悦之中的时候,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说是到家了,或者说是在家中了。

此时此刻,当我和自己面对面,并从书写和讲述中感到喜悦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到家了,自己在家中。不是吗?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7期,有删改)

分析文章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