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小明在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所用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

(1)下图是小明未连接好的电路,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补充完整。

(2)电路连好后,小亮分别测出了小灯泡的几组电压和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①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为    Ω。

②小亮从数据中发现,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你认为影响电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亮看到滑动变阻器的铭牌模糊不清,于是想测量变阻器的最大电阻RX。他找来一个已知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替换了灯泡,同时撤去了电流表,并利用余下的器材(电压未知的电源、量程合适的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在不改动电压表位置及连线的情况下,很快测出了RX的大小。

①请你把设计的电路图画在虚线框内。

②简述实验过程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并用相应的字母表示。   

(a)_                                          

(b)_                             

③RX=_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答案

如下

题目分析:(1)由已知实验数据可知,电流表的量程选择0—0.6A。如下图

(2)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

(3)没有电流表,可让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相等

②(a)滑动滑动变阻器的触头至最左端,读出此时电压表的读数为U1

(b)滑动滑动变阻器的触头至最右端,读出此时电压表的读数为U2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伏安法测电阻两个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变形,没有电流表,就串联连接,使电流相等,没有电压表就并联,使电压相等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与友人论学书

[明] 顾炎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有删改)

        [ 注] ①危微精一: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的简称,宋儒把它当做十六字心传,看成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②祧:超越。东鲁:借指孔子。二帝:指尧舜。③忮:嫉妒。求:贪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来南北     比:近来

B.未尝以语人     数:多次

C.我以文     博:渊博

D.非古而多闻     好:爱好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批判行为的一组是(     )

①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②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

③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

④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⑤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⑥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命与仁”是圣人孑L 子都很少谈论的,但如今君子认为自己的学问超过了圣人,自己的弟子比子贡贤明,所以一味地空谈“命与仁”,而置实际问题于不顾。

B.《孟子》- 书谈到心性问题也常常着重于出去做官和与人相处、离去与留下、辞职与接受俸禄、收取与给予等行事做人的道理,这也和今人空谈心性形成了对比。

C.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只做些空洞无用和虚假的学问,那么即使天天向圣人学习,也会离圣人越来越远。这无疑对“今之君子”敲响了警钟。

D.在文中,作者批判了“今之君子”空谈心性而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出了为学应继承孔孟以来的重实学而不尚空谈的观点,要做到“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博学与修身并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