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脂肪酸合成的原料乙酰CoA从线粒体转移至胞液的途径是

A.乳酸循环

B.三羧酸循环

C.糖醛酸循环

D.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E.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答案

参考答案:E

解析:乙酰CoA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要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这种穿梭机制来实现。首先在线粒体内,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经柠檬酸合酶催化缩合成柠檬酸,经由线粒体内膜上柠檬酸转运体协助进入胞液。胞液中柠檬酸裂解酶催化裂解为乙酰CoA和草酰乙酸(要消耗ATP)。乙酰CoA可用以合成脂肪酸,而草酰乙酸转变成丙酮酸,经线粒内膜上丙酮酸转运体协助进入线粒体。故称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实验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1/5。请你参与探究:

(1)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2)查阅资料:红磷、白磷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颜色、状态熔点/℃着火点/℃密度/(g/cm3)
红磷暗红色固体5902402.34
白磷白色或黄色固体44.1401.82
 

(3)猜想与假设:

①甲同学:可能是导管内原含有空气,后来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②乙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③你还能作出的猜想是                                             

(4)交流与讨论:

①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就可以消除误差,你认为他的猜想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②他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2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

a.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

b.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这利用了金属的                        性。

c.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与反思:

①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将铜粉放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色,证明乙同学的猜想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大家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待玻璃管冷却、管内白色的烟幕消失时,左玻璃管内的液面上升了1格,得到了较准确的结果,但又意外发现左玻璃管内壁上端附着黄色固体。左玻璃管上端的黄色固体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阅读理解与欣赏

                                  

       星期天,妈妈带我上街。我特意拿出生日时姑姑送给我的扣花戴在胸前。这扣花可真漂亮,一颗颗晶莹的水晶石镶嵌在金孔雀形的扣花里。动一动,“金孔雀“就闪闪发光,非常惹人喜爱。

      街上(             ),商场的人更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柜台。正当我被(         )的衣料吸引时,肩膀被推了一下。我气得猛一回头,冲着推我的那人嚷道:”挤什么么?”没想到那人不但不恼,反而微笑着对我点点头,用手指着我的前胸,嘴里一个劲地“啊,啊……”并招手要我出去。我低头一看“糟糕!我的扣花没了!”

       我不耐烦地挤出人群。只见那人大约三十来岁,个子不高,眯着一双不太有神的i睛。他一见我便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一件东西送到眼前。我接过扣花定睛一看,咦?这难道不是我丢的那枚扣花吗?我气呼呼地问:“你这人怎么随便拿我的扣花?”那人见我发火,嘴里一个劲地“啊,啊……”脸上现出焦急的神情。 他一会儿指指我手中的扣花,一会儿又弯腰走几步,做出捡东西的样子,好像要告诉我什么。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我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是他拾到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 huán)给我,可我竟……     

      “芳芳,你怎么站着发呆呢?”妈妈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忙(         ), 人呢?我还没有感谢他呢,他却不见了。     

       我随妈妈走出商场,一边走一边找那个人,希望看到那双不太有神的眼睛。 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那(        )的高贵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然而我没有找到他,只有我手中被汗水浸湿的扣花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显得更加美丽。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把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写在文中的(    )里。  

     人山人海        拾金不昧        五颜六色        四下环顾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约:                                                               

     发呆:                                                                

4.在文中画线句子中找出描写那个人的动作词画上“△”。 

5.“是他拾到了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

      ①把省略号的意思补充出来:                                                                                                    

      ②这里用省略号表达了“我”:                                                                                                      

6.想一想,假如“我”后来又恰恰碰到了那位聋哑人,“我”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