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 * * ,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 * * 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 * * 。”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2分)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2)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6分)

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 * * 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 * * 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3)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转变的趋势及认识。(6分)

答案

(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2分)

(2)差异: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4分)原因:①俄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②孙中山希望借助苏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2分)

(3)以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和 * * 的组织形式,以革命作为主要的斗争方式。(4分)

(4)动机不同。(1分)中共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希望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民党认为布尔什维克党是中国救亡道路上的一个合作伙伴,其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分)趋势及认识:从对十月革命的咒骂到赞美,到决定走十月革命道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十月革命认识的逐渐深入。(3分)

题目分析:(1)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传到中国,当时的人们只是怀疑其为暂时现象;(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民国日报》态度截然相反,转而称俄国为“友邦”。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既定事实,同时孙中山当时有与苏俄合作革命的愿望;(3)中共亦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希望和经验,完善了对 * * 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的认识;(4)国共两党虽然都对俄国十月革命表示肯定,但是二者动机是不同的。国民党希望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 党希望走俄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报刊等舆论导向的变化,我们可以见出人们对十月革命认识的不断深入。

单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