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先化简,再求值:3(x2-xy)-(4x2-3xy-1),其中x=-2,y=-3
1
3
答案

原式=3x2-3xy-4x2+3xy+1

=-x2+1,

 当x=2,y=-3

1
3
时,原式=-22+1=-3.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粟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我猜它们一定会先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到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离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是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最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1.“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线题

工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明清是民间手工业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业市镇44个。     一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概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显著变化及对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比较它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战时期和战后几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轻工业。纺织工业,从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而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面粉工业在大战期间建立的约有100家,中国由面粉输入国一跃成为面粉输出国,1915年至1921年,中国面粉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其他像火柴业、水泥业等也都有些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3)依据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