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37分)实现中 * * 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 * * 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国梦”,经济富强是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多年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必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注:1.投资率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在20%左右,世界平均投资率为25%。

2.增量资本产出率是投资与增量产出之比,简单讲就是每增加1元钱的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投资几元钱。是反映投资效率最重要的经济指标。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一般为2到3之间。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2分)

(2)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解决图中反映的问题,国家、企业应如何作为。请参考范例,完成下列表格。(1 0分)

实现“中国梦”,文化复兴是标志。实现中 * * 伟大复兴,更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闪耀光芒。

(3)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述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6分)

实现“中国梦”,政治民主是保障。“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是政治民主的重要表现。有评论指出:要把“权力关进笼子”,还需“把权利放出笼子”。

(4)从政府和公民角度,分析“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的关系。(10分)

为实现“中国梦”,习 * * 号召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的进步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5)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青少年在“圆梦”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分)

答案

(1)我国投资率居高不下,投资效率较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2分)

(2)①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②加强劳动者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科学管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10分)

(3)复兴中华文化的重大意义:第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中华文化复兴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第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助于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第三,由于文化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从而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第四,世界文化的发展,需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6分)

(4)“把权力关进笼子” 是指要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不能滥用人民和法律赋予的权力;“把权力关进笼子”是维护公民的监督权,权力是把双刃剑,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监督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维护公民的监督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打造廉洁高效、有权威的政府。(10分)

(5)实现中 * * 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每个中国人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的过程。作为青少年,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实现理想,走向成功。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自己奋斗。(9分)

题目分析:本题以“实现中国梦”的热点为考查北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考查形式上采取图文结合分方式进行,考查学生的描述和阐释、调动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识调动和运用的能力。

第一小题,只需要将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达出来即可。如果考生描述了图示反映的内容,但没有揭示存在的问题,这一题也很难得分。

第二小问,把平时学生较为熟悉的问答题设计成了图表进行填充,比较有创意。考生在回答该题时一定要始终围绕着主体“国家”和“企业”,并且从劳动者和科技这两个因素的角度进行调用知识。根据本题的材料,可知国家与劳动者的结合处在于劳动者技能的培训、完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体制。从科技的角度,国家主要是战略、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思考,企业要想法设的提高积极性,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样一来,思路就很明确,答案组织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第三小问要求考生简述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考生可以从文化与综合国力、中华的自身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发展、中文化对中 * * 的作用等角度进行思考。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教材熟悉,完全有话可说。

第四小问回答时,学生要明确“把权力关进笼子”和 “把权利放出笼子”是统一的关系,都是为了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首先要解答各自的内涵,其次是两个方面说明只有把“把权力关进笼子”才能更好的 “把权利放出笼子”,也只有把“把权利放出笼子”,才能真正把“把权力关进笼子”。

第五小问只涉及一个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单一。考生可以从主客观的因素角度进行思考,但是要巧妙地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选自《苏轼文集》)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  私:暗中勾结

B.夺其权  稍:稍微

C.独其不蚤耳  恨:遗憾

D.义帝必不能  堪:经得起,忍受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则当何事去  则思知足自戒

B.羽矫杀卿子冠军  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C.羽疑增必自此始矣  师道不传也久矣

D.增与羽比肩事义帝  泉涓涓始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义帝熊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熊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4.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