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箝人口计算仅35 %左右。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 (8分)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近年来中 * * 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判断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

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 * * 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8分)

材料三 某地方党委和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藉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锒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根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某地方党委和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12分)

答案

(1)①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经济发展域城镇化率密切相关、相互促进;(2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2分)

②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优化我国的需求结构;(1分)有利于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分)有利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1分)有利于同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我国的城乡、区域结构(1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 * * 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应在实践中坚持喝发展真理。中 * * 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表明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①坚持中 * *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分)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或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3分)③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3分)④启动户籍改革、推进城镇化,体现了党委坚持科学执政(或民主执政)、政府依法行政(或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及社会发展。(3分)

本题从我国城镇化建设这个热点为背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考查。具体的材料呈现采用了图示和文字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题中有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学生通过对图示中相关要素的对比分析,能够对图示中各要素的变化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准确、完整的描述。图表题要先看表头,再看具体的图示内容,做到两找: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本题中从2008-2012年,我国GDP和城镇化率续增加,这是规律;图中的注释告诉我们,我们和发达国家有差距,这是横向的差距。这启示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二问是意义类解答题。解答意义类问答题一般采用“有利于”的语言模式,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根据材料中同时根据题目中“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我们首先想到有利于扩大内需;其次有利于促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农民的发展,劳动力质量提升,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还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等等按照此思路,只要学生牢牢抓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的限定,运用所学教材知识很容易进行组织答案。

第二小题材料呈现的是中 * * 党对城镇化的探索过程。通过材料可以知道,中 * * 党对城镇化的认识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的,这些认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的,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很容易写出答案。

第三小题解答的关键首先要明确某地方党委和政府做法有哪些?材料中主要是听取建议、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启动城乡户籍改革,共享发展成果等,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围绕教材知识,思考这些举措的政治意义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