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3年12月17B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材料二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 * * 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三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第三项调查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流民意:认为国民革命是重要的救国方案:俄国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和孙中山在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2)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五四前后,李大钊等宣传马列主义。孙中山: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当时的革命中心。

(4)西文事变;它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资本主义的扩张……揭开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序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一、二次产业革命的相继发生,交通运输和电信通讯手段的进步,资本主义的扩张活动使全球各地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以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为中心的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已基本形成。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三如果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关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三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