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参考答案:D
解析:[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思路剖析] 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表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基础,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始源证明。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如何处理好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本题通过北大荒由20世纪50年代“开荒种粮”向现在“退耕还荒”的转变,揭示了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D是正确选项。[必背考点]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应试对策] (1)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2004年考试大纲新增加的。 (2)本题还可就“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错误观点’’变换成不定项选择题考查 (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的态度都不可取,前着违反自然规律,一味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方面又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导致本已严重的生态问题更加恶化;后者认为要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扼杀科技进步,停止发展生产,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消极主张。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们既不可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也不可牺牲发展来换取环境,而只能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既不可像古人那样做自然界的奴仆,也不要像工业革命以来那样做自然界的敌人,而应该做自然界的朋友,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动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