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5年度经自行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为230万元,已缴纳所得税75.9万元。2006年4月税务机关对其纳税检查中发现该企业2005年度有以下问题:(1)介业以在册职工1000人计算计税工资。在册职工中包括由福利费开支工资的医务室工作人员30人,不包括临时工10人,当地计税工资为月人均800元。(2)逾期未返还的包装物押金8万元.挂账未作处理。(3)技术转让净收入60万元,未记收入。(4)年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万元,“坏账准备”贷方余额0.8万元,年初应收账款余额为0(该企业坏账核算采用备抵法,坏账准备提取比例为8‰)。(8)固定资产折旧73.4万元为企业提取的折旧50万元(与税法口径一致)和一次性列支的当年12月购买行投入使用的税控收款机23.4万元(取得专用发票,12月通过认证)。(5)因意外事故得到保险公司赔偿款4万元,未调整营业外支出。(6)国库券利息收入3万元计人应纳税所得额。(7)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万元已在所得额前扣除。注:不考虑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影响。要求:按下列顺序回答问题,每步均为共计金额:(1)计算该企业工资事项应调增所得额;(2)计算企业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应调增所得额;(3)计算企业逾期未返还的包装物押金应调增所得额;(4)计算企业技术转让净收入应调增所得额;(5)计算企业坏账准备应调增所得额;(6)计算企业折旧应调增所得额;(7)计算企业应补缴增值税额;(8)计算企业其他事项应调增所得额;(9)计算企业应补缴所得税额。

答案

参考答案:(1)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工资的职工,不应列入计税工资人员基数;临时工应列入计税工资人员基数。因此,企业多列支计税工资数额=20×800×12/10000=19.2(万元) (2)多计提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赞、职T教育经费=19.2×(2%+14%+1.5%)=3.36(万元) 。 (3)逾期未返还的包装物押金应确认为当期收入,计缴企业所得税,并且还应计缴增值税。 应纳增值税=80/(1+17%)×1 7 %=11.6(万元) 所得税计税收入=80-11.6=68.4(万元) (4)技术转让净收入30万元以下部分暂免征收所得税,而超过部分(即30万元)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0-30=30(万元)。 (5)“坏账准备”年末余额=100×5‰=0.5(万元),企业坏账准备年末余额0.8万元,多列支准备金0.3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为0.3万元。 (6)折旧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23.4万元 购买税控收款机的进项税可以抵扣。 (7)应补缴增值税额=11.6-23.4÷(1+17%)×l7%=8.2(万元) (8)因意外事故得到保险公司赔偿款4万元既不计入收入,又不能在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国库券利息收入免缴企业所得税,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万元不得在所得额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合计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3+2=3(万元) (9)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230+19.2+3.36+68.4+30+0.3+23.4+3=377.66(万元) 应补缴所得税额=377.66×33%-75.9=48.73(万元)

问答题


阅读以下程序说明和C程序,将应填入(n)处的字句,写在对应栏内。
【程序说明】
某网络由n个端点组成,这些端点被物理地分成若干个分离的端点组。同一组内的两件端点i和j,它们或直接相连,或间接相连(端点i和端点j间接相连是指在这两件端点之间有一个端点相连序列,其中端点i和j分别与这相连序列中的某个端点直接相连)。网络的n个端点被统一编号为0,1,…,n-1。本程序输入所有直接相连的端点号对,分别求出系统各分离端点组中的端点号并输出。
程序根据输入的直接相连的两件端点号,建立n个链表,其中第i个链表的首指针为s[i],其结点是与端点i直接相连的所有端点号。
程序依次处理各链表。在处理s[i]链表中,用top工作链表重新构造s[i]链表,使s[i]链表对应系统中的一个端点组,其中结点按端点号从小到大连接。
【程序】
#inelude
#define N 100
typeef struct node{
int data;
struct node *link;
}NODE;
NODE * s[N];
int i,j,n,t;
NODE *q,*p,*x,*y,*top;
main()
{
printf(“Enter namber of components.”);
scanf(“%d”,&n);
for(i=0;i<n;i++) printf(“Enter pairs.\n”);
while(scanf(“%d%d”,&i,&j)==2)
{ /*输入相连端点对,生成相连端点结点链表*/
p=(NODE*)malloc(sizeof(NODE));
p→data=j;p→link=s[i];s[i]=p;
p=(NODE*)malloc(sizeof(NODE));
p→data=i;p→link=s[j];s[j]=p;
}
for(i=0;i<n;i++) /*顺序处理各链表*/
for(top=s[i], (1) ;top! =NULL;)
{ /*将第i链表移入top工作链表,并顺序处理工作链表的各结点*/
q=top;
(2)
if(s¨[j=q→data]!=NULL)
{ /将j链表也移入工作链表*/
for(p=s[j];p→link! =NULL;p= p→link);
p→link= top;top=s[j];
(3)
}
/*在重新生成的第i链表中寻找当前结点的插入点*/
for(y=s[i]; (4) ;x=y,y=y→link);
if(y!=NULL && y→data==q→data)
free(q); /*因重新生成的第i链表已有当前结点,当前结点删除*/
else{
(5)
if(y ==s[i])s[i]=q;
else x→link=q;
}
}
for(i =0;i < n;i++)
{/*输出结果*/
if(s[i]==NULL)continue;
for(p=s[i];p!=NULL;){
printf(“\t%d”,p→data);
q=p→link;free(p);p=q;
}
printf(“\n”);
}
}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