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民苦满清专制久矣。自去年武昌起义三数人登高一呼,万峰响应。义旗一指,各省景从,不及旬日之劳,……四千六百九年(注:辛亥革命前后以汉族始祖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法)之旧物光复于一朝,扫二百六十六年之淫威尽除于一旦。”
——《今日之日》(《申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七日)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 * * 在《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7月——8月)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以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陈独秀《〈新青年〉之新宣言》(《新青年》1923年第一期)
(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表述辛亥革命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中陈独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要意义:推翻满清专制统治。不同:材料一侧重民族革命(或反满),材料二主要侧重思想。
(2 )局限:脱离大多数的民众;更进一步的思想解放。时代背景:中华民国有名无实;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使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放(或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3 )①陈独秀只看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没有看到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陈独秀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作用,这具有一定片面性。③同时,陈独秀认识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思想解放任务的艰巨性,这具有合理性。